武士刀與西洋劍-iPod

 

綜觀MD的發展史,就不能不談起Sony與Apple之間的恩怨情仇。(‵﹏′)

'01年10月23日,當Sony還在好整以暇地暸望著Walkman帝國版圖的此時,遠在上萬公里外的美國土地上,時任Apple執行長的賈伯斯(Steven Jobs)於"Apple Music Event 2001"大會上,正式發表了自家第一款音樂撥放器iPod 1G*1,"This is a major, major breakthrough,("這是個非常、非常重大的突破。)"Jobs這麼告訴記者。

發表會當時也分別將CD、Flash、CD MP3與Hard Drive(也就是HDD,iPod採用的硬碟型式)並以偷雞方式*2作容量價位的比較以凸顯自家產品的優勢。隨後,"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將1,000首歌放進你的口袋裡),簡潔有力的文案搭配著iPod廣告視覺,在Apple所有電子以及實體版面上登場。

在發表會上的Jobs,以偷雞的方式比較了iPod優於其他媒體之處

但真如Jobs所說的,iPod的誕生撼動了日後的世界。(點選可觀看發表會影片)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簡短的文案搭配上簡潔的視覺,Apple鄭重地向Sony宣戰~

 

iPod儲存裝置採用的Toshiba 1.8寸HDD(硬碟),相當於一盒撲克牌大小的隨身尺寸, 重量為184g,容量為5GB ,並擁有10小時的續航力,於'01年11月10日以399美金發售(日本市場為同年11月17日,價格為¥47,800)。據說定價招致了評論家給予的酷評,另外由於當年iPod僅限於Mac電腦才能使用,市佔率始終有限。

直到'02年下旬Apple在策略做出重大突破,iPod開始支援Windows系統並將售價往下調降,自此,iPod聲勢自此扶遙直上,開啟了Apple帝國大業的夢想黎明,21世紀的數位隨身聽戰爭,在漫天煙灰與隆隆砲聲中開打。( >口<- )

由於盛名之故,Apple許多廣名的產品如iPhone等都被誤認為是歷史最初的產品,但事實上Apple並非發明創造,而是將其整合並發揚光大。

根據Wiki百科資料,歷史上第一台HDD隨身聽應是由Remote Solutions公司於'99年11月發售的The Personal Jukebox PJB-100, 價格據說美金799,記憶體隨身聽則是由‘98年2月韓國Saehan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MP3隨身聽MP F10。

硬要冠名的話,iPod可能是史上第一台以1.8寸 HDD為儲存裝置的隨身聽。

 

歷史上第一台記憶體與首台硬碟隨身聽,雖因整體成熟度不足最後黯然退場,但卻為日後的MP3隨身市場開啟了百家盛世的黎明

 

與MD比起,iPod有主要幾項特點:

  • 別樹一格的整體設計造型

由主機到耳機等配件,iPod採用了在當時罕見的白色基調,整體有著乾淨簡潔的外表,連背後的Logo、法規聲明文字等也以最簡潔視覺編排。而素雅又顯眼的白色耳機甚至成為了iPod的品牌象徵。也成了日後中多廠家列為耳機標準色系之一。

  • 簡易的操作邏輯

iPod的大容量使其能儲存至上千首音樂,但如何讓使用者能快速簡便地從上千資料庫"海撈"出目標的操作設計成了一大考驗。由Synaptics公司開發的操控型態"Scroll Wheel"(滾輪轉盤),以水平360度轉動的方式迅速地前進 / 後退搜尋,堪稱是iPod的靈魂。

 

 

  • 大容量

雖然'99年HDD隨身聽就已登場,但在iPod登場之前的機種,在體積、價格和操控性上的整體性始終不甚理想,難以受到大眾青睞。iPod可說是將三個難題整合至絕佳的平衡。

在'00年初無論是記憶體還是硬碟容量都還是高價的時代,大多數位隨身聽容量都非常有限。存放在電腦的眾多音樂資料,精選一部分複製到數位隨身聽,幾乎是所有使用者的標準模式。

以當時iPod的5GB大容量,可將用家大部分或全部的音樂資料完整收納,讓用戶徹底從容量的束縛中解放。另外iPod搭配的專屬軟體iTunes,藉由網路的連結,依據MP3的ID資訊自動為樂曲分類、歌名、播放名單。甚至依據用家聆聽習慣自動產生播放名單等。整體來說,iPod與iTunes的高度軟硬體整合,代替用戶管理繁複的音樂資料。

與Sony的Open MG Jukebox比起,iTunes以較智慧的方式來管理音樂資料的著作權

 

  • 較智慧的著作權管理

比起Net MD繁瑣的著作權限制,Apple顯然比較聰明些,iPod採用了DRM(Enterprise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技術,以加密方式應用到儲存於iPod裡的音樂資料,雖然也僅限iPod才能撥放,但可以幾近無限次數複製到其他iPod上,並最多可將音樂資料複製到5部電腦上播放使用,即使系統依舊是獨家封閉的,相較於Net MD,用戶無須為自己轉換成的音樂資料,在自己的系統上複製聆聽等受到許多嚴格的限制(好饒舌~(^_^;)。

有關iPod關著作權的詳細,由於官方並未具體說明,軟體版本複雜多變,難以精確考證,僅就Wiki百科上資料做概括總結,有誤之處隨時指正。(詳細內容我想很多果粉比呂大少還清楚) 。

  

iPod 1G以FireWire(火線)介面傳輸,其實就是IEE1394介面,FireWire為Apple專用名稱,其他廠則各自有自己的命名,例如Sony的產品稱其為i.Link 

 

 

 

面對來勢洶洶的Apple,Sony自然也早做了準備,於01年 9月 12日,Sony發表了新規格"Net MD",同時也一併發表了五款音響產品,如字意所示,"Net MD"即是"以電腦、網路介面高速傳送音樂資料的MD產品"。

此外,也於訂定於頗有壓箱寶意味的12月,MD史上首台Net MD Walkman,MZ-N1發售,東西數位戰爭,正式開打!! ( ̄0  ̄)y 

論體積 : N1比iPod小上一大截,論重量 : N1約僅有iPod 3/2,論電力 : N1更是比iPod多了300%以上續航力,不過論容量,N1只有人家1/35.....。

但憑藉十數年來的資深實力,加上Net MD登場以及對自家產品的音質自信(呂大少認為iPod是一款優秀的撥放器,但談不上"音質"),Sony看來似乎是胸有成竹地迎面對戰。(也許當時Sony高層就是這麼想的)

 

 

作為主力炮火的Net MD規格,雖然強調以高速錄音與網路聯繫為號召,不過對於音樂資料的著作權有著繁瑣的管理。

在此略舉'01年"OpenMG Jukebox Ver2.2(MZ-N1發售時的版本)"的音樂轉送規範:

PC轉送音樂資料MD稱為Check Out

MD將音樂資料到本Check Out音樂資料的PC稱為Check In

  • 一般的音樂資料最大能"Check Out"給3台Net MD硬體,簡單說就是能夠"傳出"3次的限制,但是藉由網路取得的音樂資料,依著作權內容,可能會有"傳出"限制在3次以下,甚或禁止的情況。
  • 假設A、B兩台PC都安裝"OpenMG Jukebox",N1的音樂資料都來自A,那N1的內容僅限在A上面執行,不只是資料傳輸,連基本的撥放 / 內容顯示皆如此。

 

PC轉送音樂資料傳到MD稱為Check Out(傳出),MD將送音樂資料回傳到原本Check Out音樂資料的PC稱為Check In

一般的音樂資料最多夠"Check Out"3次的限制,但是藉由網路取得的音樂資料,依著作權內容,可能限制在3次以下,甚或禁止的情況。

 

  • 由唱片公司發行的MD音樂專輯,以及非Net MD規格轉送的音樂內容(即使用光纖,類比介面所錄音的內容)也無法"Check Out"。
  • 由於MD只支援自家的ATRAC / ATRAC規格,如需轉換的音源為MP3 / WAV等其他聲音規格,Net MD系統除了轉換的聲音資料外,還會額外生成OMG檔案(等同於複製一份音樂,會再額外生成與音樂檔案相近一的備份檔*3),以當時硬碟容量錙銖必較的時代,Net MD適得其反第成了吃硬碟的小怪獸。( ̄∞ ̄) 

 

上:假設A、B兩台PC都安裝"OpenMG Jukebox",N1的音樂資料都來自A,那N1的內容僅限在A上面執行,不只是資料傳輸,連基本的撥放皆如此。

下:由唱片公司發行的MD專輯,以及非Net MD轉送的音樂內容(即使用光纖,類比介面的錄音內容)也無法"Check Out"。

 

其他以呂大少個人的經驗來說,諸如Net MD寫入的內容僅限於PC環境下編輯(即便連曲目順序變更等功能皆如此),無法直接在MD隨身聽上操作。也曾發生過反覆使用Net MD編寫的MD碟片,不知為何被鎖片(推測也許是數次編輯後造成某些破碎區塊,讓機器誤判斷牴觸ATRAC限制)無法再使用Net MD狀況。

另外Net MD也不支援MP3直接撥放(直至'05年的Hi-MD規格才開始支援),MP3想在MD上聆聽時會先被轉換為ATRAC3格式之後才會寫入,當然這也意味著音質再度地劣化

由於軟體內容複雜多變,考證困難,呂大少只作概略論述,有興趣的網友請洽Google大神取得更詳盡資訊。 

iPod與N1都作為新型態登場的硬體,在數位戰場上各自大展千秋。Net MD當年首登場實際評價如何,由於當時網路尚未成熟,欠缺具體資料數據與大家分享,只是比起iPod,Net MD在使用者體驗的軟體面上顯然還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面對高完成度的iPod大軍及新崛起的各家MP3裝置,縱橫隨身聽市場近25年的Sony似乎略顯疲態,卻也預見了日後更加多元的數位文藝復興的展開...。

 

 

隨著各家MP3 Player的崛起,也預見了日後更加多元的數位文藝復興的展開

 

 

*1 由於日後iPod系列眾多,為避免混淆,對第一代iPod以網路的通稱1G(1st Generation)做為區別

*2 Jobs在發表會上,簡報內容將CD收錄曲目標示為15首,iPod卻標示1,000首,實際上是刻意忽略CD為非壓縮音質,iPod已經將音質壓縮至CD的1/10左右,如果與CD同等品質比較,iPod僅能存放約100首左右。

*3 由於Net MD不支援ATRAC以外的音訊規格,因此將其他音源由Net MD轉入至MD時,除了轉換後的ATRAC資料外,還會將原本的音源備份為OMG檔案,而且此檔案為程式專用,用家無法任意取出使用或刪除。 

 

如您有iPod 1G或網頁內任一MP3撥放器之官方型錄,願意公開與大家分享

點選了解更多細節


  • 本網站部分圖文版權隸屬於Sony Corporation,Apple Inc. 以及各網站所有。MD543整合提供網友作無償性資料參考、交流,請勿使用於商業或其他任何營利用途。如有侵權情形,敬請來信告知
  •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ved=0ahUKEwjQ5_Cp9sTTAhXE2LwKHWjJCOYQjxwIAw&url=https%3A%2F%2Fapplesencia.com%2F2015%2F02%2Fprimer-ipod-itunes-12&psig=AFQjCNFbRTXaM2MMmI92QuJyMZfEt9kW4w&ust=1493392388527689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_Jukebox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MTy6fchiQ&t=884s

 

 

Contact me

 

Wanted

Share Your Catalog

カタログ大募集

PDF Sample
PDF Sample

建立官方資料圖書館是MD543的願景,歡迎你分享Sharp、Kenwood、Victor等官方型錄掃描圖檔或聯絡洽詢

 

We appreciate any Sharp, Kenwood, Victor official brochure please share it ~

Scan your brochure and send the data to the email below. MD543 create a PDF format catalog for free, and send for you ~

 

シャープ、ケンウッド、ビクターカタログお持ちの方へ~MDカタログ資料ご提供ご協力をお願いします。

お手元にあるカタログをスキャンし、下記のメールにデータをお送り頂き、無料でデジタルPDFカタログを作成して差し上げ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