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了音質原罪的初代MD硬體
據說在MD發展史上,'97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雖然MD早在'92年就登場,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尚未完整就上市的規格。(用白話來說就是半殘)
由日本小學館文庫所發行的書籍"ソニーの法則"(Sony的法則)中記載,第一代MD(MZ-1)設計者末富達人提到:
由此不難看出,為了能與當時競爭規格的DCC縮減上市時間的差距,Sony不惜將半成品的MD以趕鴨子上架所使出的苦肉計。在核心技術尚未訂定的情況下,缺乏統一化的規格指南,其狀況是可想而知了。
MD採用ATRATC(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的壓縮音響格式來儲存資訊,針對人耳不易察覺的微小音量進行刪減來達到縮小容量的目的。CD則是不壓縮的PCM(Pulse Code Modulation)音響格式,其實PCM的格式並非單指CD,但由於CD最為普遍認知(無壓縮16bit / 44.1khz ),也因此CD幾乎是等同於PCM的代名詞,並且成為標準的音響規格。
MD利用ATRAC技術將聲音壓縮至CD的1/4左右,初期的MD由於穩定性不足,因此同時記錄兩份相同資訊(主資料以及備份資料),而音質也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Sony初期的可錄音MD硬體(MZ-1、ZS-M1、MDS-101),只使用規格書上一半的資訊量來記錄音樂(MD的標準模式音質為292kbps/秒,減半後僅為146kb/秒),這是因為趕工上市的MD技術尚未穩定,在記錄時資訊容易產生誤失。以致於記錄時需要同時寫入A、B兩組相同內容的資料,確保當A發生錯誤時,還有備份的B可供讀取愚蠢但卻很實際的對策。
僅規格書上五成的錄音品質,加上登場隔年發售的74分空白MD片良率有相當程度的災情傳出等等,無論在硬體與軟體都"忠實"地反映出趕工品質的MD,甫上市不久即遭到排山倒海的酷評。不過據說MZ-1作工用料相當地紮實,主機內建音效開啟時,聲音之磅礡強勁少有可比擬的機種。
也因此發展初期時,製造商只能在邊做邊補的狀態下持續地改良產品,自然難以進一步往規格以及功能面的發展。
日本網友於比較測試中所使用的硬軟體
實際上第一代MD硬體(ATRAC規格)的音質表現到底如何,日本網友特地作了CD(PCM規格)轉錄後的比較,不過此數據為網友個人實驗,精準度上會有所誤差,不代表精確的產品性能,測試比較資料如下
由上表參考數據可以看出,ATRAC在聲音表現上,在15khz之前的聲音資訊的表現與CD表現相當接近,不過一旦超越此範圍之後,頻率響應卻整個往下驟降,資訊上明顯被腰斬。
此數據為網友個人實驗,不代表精確的產品性能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96年底的MZ-E30是Sony官方宣稱Jacket SIze的MD,不過Sony的Jacket Size指的是投影面積的計算方式,並非如真正的字義數值
直到4年之後的'96年底*1,Sony和重要開發商之一的Sharp才相繼完成了晶片及解碼技術等的研發,MD規格白皮書也總算是正式定案完成。而廠商自此之後終於能開始將心力專注到外觀設計及續航力等延伸性功能的研發,MD真正地脫胎換骨,產品開始邁向完美化的發展。
由字面意義來看,"完美"不外乎指的是,體積大小、重量以及電量續航力方面的達到合理實用化的數值,也一直是各家廠商爭長論短的規格戰,不若於薄度、續航力等有明確的數字可一目了然。究竟是要什樣的體積大少才算是完美?
在華人MD世界裡有著”投影面積”描述MD大小的名詞,所謂”投影面積”意指MD Walkman 長 x 寬,兩邊數值對乘總和保持在100mm以內(可能是華人自訂的標準)。
而呂大少比對過的資料中,日文中的投影面積指的是對於MD Jacket Size定義上使用的計算方法,由於日文的投影面積與中文使用同樣的漢字,可能因此讓華人粉絲們就此以訛傳訛地持續誤用。
'97年底發售的SJ-MJ5、SJ-MJ7為MD初 MD Jacket Size,不過最大尺寸還是超過MD Jacket Size
'99年Victor XM-PX5即便是最大尺寸依然小於Jacket Size,榮登史上初"真・MD Jacket Size"
對於MD廠商來說堪稱是技術指標的MD Jacket Size是甚麼?就字義上來看MD Jacket Size指的是空白MD所附的光碟套匣尺寸,而MD之父的Sony將其定義為 w72 x h8 x d80mm。
由於MD Jacket Size長和寬只比MD碟片多出數mm,在技術上的難度也可想而知,直到MD誕生近6年後,才由黑科技的Panasonic於'97年12月發售的SJ-MJ5、SJ-MJ7,於標準尺寸下達成MD Jacket Size同等機身面積(兩型號尺寸相同)。Panasonic 並冠與其" Just MD Jacket Size"的名詞。
不過SJ-MJ5、SJ-MJ7最大尺寸依舊超過MD碟片套匣的大小,這裡所提到記錄是指標準尺寸,也是所有MD廠商無論在宣傳體積、薄度使用的依據,那真正的MD Jacket Size機型是否存在呢?
呂大少調查結果,'99年Victor發售的XM-PX5,即使最大面積總和依然小於MD Jacket Size的變態黑科技,成為史上初 "真・MD Jacket Size"。
至於未被明確定義的重量及續航力上,呂大少個人認為,或許以當時另一競爭對手CD Walkman作為完美化的參考是比較適切的。
話題回到'97年底,Sony於10月10號發行的放音MD MZ-E25與MZ-E35。憑藉著長條狀線控"Stick Controller",寫下了MD日後設計經典。
在此之前的MD線控設計上多流用自CD和卡帶隨身聽的設計,設計和造型也趨向保守。嶄新登場的棒狀液晶線控顛覆以往的概念,屏除舊有方形設計,改為長條形的資訊顯示,並以類似飛梭旋鈕方式來操控如播放、暫停以及前後選取功能等基本功能。新鮮的體感,直覺人性化的設計獲得了高度的評價,確立了MD的新設計經典,也影響了其他廠家的設計,日後的機種線控都以長條造型居多。
而向來總是搞獨家規格的Sony,也隨著棒狀現控的登場同步地將沿用已久Micro Plug接頭捨棄,自此,搭配線控的耳機不再僅限於Sony,而選擇性也更加多樣豐富,從E25與E30開始採用後,Sony正式地將所有Walkman線控系列產品採用Mini Plug接頭。
事實上,Sony在'96年以MZ-E50為原型所推出的創業50年機種MZ-E50L,是Sony率先採用Mini Plug線控的機種,不過由於是非賣品的記念款,而且官方並未正式發表,對於規格的影響層面非常有限,多數人甚至不曉得有此機型的存在。
E25與E30雖然晚了一年才上市,但以影響層面來看,其實質意義是遠遠大於E50L。
E50L是Sony首台採用Mini Plug線控耳機接頭的MD,。是官方也未曾正式公布的機種,入手管道和發行量一直是個謎 (擁有E50L的網友請務必和呂大少連絡)
*1 網路上有著"MD核心技術的白皮書規格於'97年才真正制定完成"的說法,雖然在調查過程中找不到新聞、官方發表或相關書籍、公信力等來源應證。由於以MD歷史綜觀相當符合此發展,因此呂大少將其引用
|
PDF目錄所有內容以及部分圖片屬於Sony Corporation以及各網站所有,提供網友作無償性資料參考、交流,請勿使用於商業或其他任何營利用途。如有侵權情形,敬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