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帶威而剛 音質優化技術
與CD、MD、DAT等數位載體相比,類比格式且的卡帶有著明顯的"Hiss Sound(雜訊音)"以及受限的動態領域。為了獲得更好的S/N(信噪比)、Dynamic(動態)的音質表現。於60年代末起各大音響廠陸續推出音質優化技術。並概分為兩類型:
在卡帶歷史中,也只有名滿天下的Dolby是唯一伴隨卡帶一路走來的音質優化技術,呂大少認為由於Dolby僅單一改善S/N,且名稱上使用Dolby NR,讓世俗也就以訛傳訛地將音質優化技術都統稱其為"Noise Reduction"以下簡稱NR。
音質優化技術基本上是以壓縮編碼/解碼的工作原理(參見圖表)運作,並針對輸入的信號量的不同提升或降低,以下為大家介紹幾項代表性音質優化技術。
優化技術大致依循壓縮時錄音(編碼) 高信號量降低,低信號量拉高,播放(解碼) 高信號量拉高(提升音樂Dynamic) 低信號量降低(減少雜訊提升S/N)大原則來運作,當然細節上各家還是有所高下差異,例如Dolby對超過0dB的高信號量則不運作(高信號量下人耳幾乎已無法察覺到微小的雜訊)
圖中S/N規格為概要,詳細可參照頁尾一覽比較表
No Dolby, No NR
Dolby是基本上僅改善S/N的優化技術,基於“Least Treatment(最小限度調整)"的概念,對於超過0dB人耳不易察覺雜訊的高信號量不動作,人耳易察覺雜音的低信號量以*"Masking Effect(遮蔽效應)"為依循,執行處理的工作原理。
家用音響先後推出三種版本。'68年面世的Dolby B,源自於業務用的Dolby A改良而成的家用版本。錄音(壓縮編碼)時將Level提升至大於基準值,撥放(解碼)時將Level降低以回復至基準值的原理,最大改善提升*S/N 10dB。
'80年登場的Dolby C,優化至改善高、中音域雜音,最大改善提升*S/N 20dB,看似完美盡善的進化但與Dolby B豪無相容性(Dolby B錄製的磁帶使用Dolby C時高陰模糊的聽感),另外在早期因IC版本數次變更之故,不同硬體之間的Dolby C本身也有著相容性問題。
源自於業務版Dolby SR改良而來的Dolby S,涵蓋了中高低的全音域雜音抑噪,搭載Dolby的硬體基本達到至S/N 80d優秀規格(TypeIV),而Dolby S可相容Dolby B,不過登場時隨著卡帶聲勢已開始走下坡,僅限於少數中高階硬體才搭載。
*遮蔽效應 當同時聽到兩種可察覺的聲音,人耳的機制會只聽到較大的聲音源而忽略其他聲音源
在不使用任何降噪時卡帶的S/N表現如何?呂大少參考數台卡座後認為均值為S/N55dB(TypeIV)左右
Panasonic與Teac曾在80年代推出Dbx隨身聽,堪稱是地表最強的無論S/N與Dynamic都是嚇死人高規格表現
Dbx 劍走偏鋒的高規格
'73年發表但卻晚至80年左右才在家用市場現身的Dbx,不難看出其意在與Dolby一爭高下,不僅僅於卡帶,Dbx也曾應用於LP唱片。其工作原理為錄音時Level以1/2,撥放時x 2倍的壓縮解碼方式達到降噪且Dolby所欠缺的Dynamic改善。已知有Akai、Panasonc、Teachnics、Teac、Yamaha等採用。
Dbx與TypeIV搭配時可達與CD同等級的S/N 90dB | Dynamic 100dB的逆天規格,看似完美但為何無法取代Dolby?由於Dbx壓縮解碼方式將所有音域一併處理,優點為無須像多數(如Dolby)因錄/放時信號量不同的校準誤差問題。缺點是音域會隨著信號Level的變化產生相應雜訊變動的"Breathing"現象,造成音樂種類的不同而不適聆聽的狀況(如鋼琴獨奏類型雜音會變得異常地明顯)。
另一更顯著的問題則在於毫無相容性,換言之Dbx錄製的卡帶使用在非支援硬體時聽感上會變得刺耳等不適聆聽的現象,而Dolby無論硬體否支援並無"明顯"聽感不適的狀況。姍姍來遲的面世,加上使用性的高度限制最終讓Dbx逐步淡出。
Adres 截長補短的複合式構想
由Toshiba所開發的基於可變式Emphasis抑噪技術,原理上與Dbx似乎相似,Adres也曾應用於自家LP、卡帶專輯唱片上。以較低的1:1.5壓縮比,將信號高、低音域分別處哩,並有著彈性的可變性質,在人耳較為敏感的高音域雜音上有著多達30dB的改善效果,較低的壓縮比也改善如Dbx特有的"Breathing"現象。加上Adres構造上似乎還有著低失真的特點,完善的NR技術原理也造就均值S/N 85dB | Dynamic 100dB的亮麗規格。在錄/放時信號Level校準度上的要求似乎頗為嚴苛,似乎僅在自家音響品牌Aurex才看得到,而關鍵的非對應的硬體上相容性則不明。
不同音質優化技術具體差異為何?可參考"西村引響店"Youtube內容的各式抑噪效果比較
NR off 0:00~ | Dolby B 1:17~ | Dolby C 2:34~ | Dbx 3:52~ | Dolby S 5:09~ | Adres 6:24~
Super D開啟時擁有多數CD硬體都自嘆不如的S/N 100dB | Dynamic 110dB(TypeIV)的夢幻規格,也算是不負其"Supre"稱號
Super D 讓CD汗顏的狂傲
原本以為Dbx技術的CD等級規格已經夠瘋狂了,沒想到一山還有一山高~由Sanyo電機的音響品牌OTTO獨自開發的優化技術,採用線性壓縮解碼與頻域分割的複合型式的設計概念,將高、中低音域兩系統迴路分別處理,原理上與Adres"似乎"雷同。總體表現在抑噪上媲美Dbx,"Breathing"現象也似乎媲美Adres同等優秀表現。官方於自家卡座RD-D65上甚至打出讓多數CD硬體都自嘆不如的S/N 100dB | Dynamic 110dB(TypeIV)達到卡帶巔峰的驚人夢幻規格,也算是不負其"Supre"稱號~頗為遺憾的是Supre D"似乎"僅在自家硬體上才現身,同樣關鍵的Super D磁帶在非對應的硬體上相容性則不明。
其實無論如何高效強大的抑噪系統都還是藉由不同程度的破壞性處理達成抑噪目的,當然與不做任何處理的"原音"還是會造成一定的變化,對於追求"Pure Audio"音質控們抑噪系統的使用與否就是個相當兩難的問題,以呂大少的經驗來說,Dolby抑噪總給我一種尾音被切掉的不自然感,呂大少的卡帶生涯中僅嘗鮮程度玩了幾次Dolby抑噪後就不再使用,之後都以更高S / N表現的TypeIV為主來局部改善聽感。不過,最後的一項技術顛覆了你我對卡帶的信仰基礎。
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 顛覆卡帶的革命
身為光碟科技大廠,同時亦致力於磁帶發展的Pioneer,在'96~'97年間推出看似一般,實則不凡的T-WD5R與T-D7卡座(海外版本已知有黑色機身的CT-S670D / CT-W606DR),獨家的"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以下稱Digital NR)",以空前絕後的逆天反向思考,將磁頭讀取的信號全程轉化為數位格式,並分割為數個頻段,在增益信號的同時將音樂與雜音分離、除去。得力於全程以數位處理的加持讓信號完全不減損失真,更特別的是Digital NR為播放專屬的功能,擁有無懈可擊的幾項特點
Digital NR同時搭配Dolby B/C降噪*,即便以"最差"的Type I卻能達到驚人的數位音響指標"S/N 90dB↑",單獨使用Digital NR也有多數卡座望塵莫及的S/N 82dB↑高音質。還可依用戶依喜好開 / 關切換(Digital NR再強大處理後跟"原音"比起還是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堪稱是顛覆卡帶常識的最強革命性技術,將卡帶規格推向了極致巔峰。
*Pioneer規格表上無論Dolby或磁帶種類規格皆僅以單一資訊揭示,可能為行銷策略的考量,以利日後推出不同面向系列產品,但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就未再有續作登場。
卡帶史上主要"威而剛"規格比較,總和來說Dolby優化值雖然最差,可能由於擁有高度相容性之故而得以雄霸市場。Pioneer無疑是史上最強,早個10年登場的話也許有機會改寫卡帶音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