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的音樂界

 

90年代初期,剛起步的新媒體MD,硬體有著龐大的體積、驚人的耗電以及高昂價格等急待改進的缺點。除了同期競爭對手DCC外(不曉得DCC請按此),當時的音樂市場主要可說是三國鼎立的狀態,這三種規格分別是:

  • CD(Compact Disc)
  • DAT(Digital Audio Tape)
  • Cassette Audio Tape(卡式錄音帶)以下稱為卡帶

MD雖然由始至終未曾取代上述任一規格,但仍然影響其部分的市場,以下就針對這三款音樂軟硬體做概要的介紹。

 

 

不完美的模範

 

此歷史性的一刻為'81年於奧地利薩爾茲堡所舉辦的CD試聽會,由左起為時任Philips產品開發部負責人Joop Sinjou,受到邀請的世界級音樂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以及時任Sony代表取締役會長的盛田昭夫,Sony CEO大賀典雄則於盛田旁不過並未入鏡

 

Sony與Philips的CD原型機(話說Sony的還真像是微波爐阿~),也看出兩家廠商對於CD這"嶄新載體"概念上的不同

下表為CD初始規格與最終定案的比較

 

CD(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正確來說應該稱為CD-DA,由於CD應用層面廣泛,使用於音樂用途時則於後面多加上Digital Audio以示區別。'65年由美國James T. Russell發明了光碟技術,日後由Philips與Sony獲得其技術而共同開發出的規格,'82年上市。以雷射光讀取光碟資料,為44.1khz / 16Bit音響規格,標準的CD格式撥放時間為74分。

有關於CD尺寸,原本Philips將光碟直徑設定為11.5cm的60分且與Sony協商膠著中,"據說"當時音樂人出身的Sony社長的大賀典雄表達"單張CD無法收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話從用戶角度來說則無意義"的意見,加上滿足此時間長度就能涵蓋95%的古典專輯,最終雙方同意的結論下直徑變更為12cm同時時間也增至74分

在CD尚未發明之前,家用音響格式主要為屬於類比訊號,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黑膠唱片(有LP、Vinyl、 Record等不同的稱呼)、收音機等,而CD的出現帶給了普羅大眾前所未見的黑科技象徵。僅手掌大小的尺寸,卻擁有無雜音不劣化的高傳真音質。

 

於'82年發售的兩張CD都被認為是世界首張音樂CD專輯。相對於"52nd Street"是在日本首張製造的CD,"The Visitors"則是首張在西德生產的CD(當時CD生產地全球僅有日本與西德)。日本於10.1日開始發售,而歐洲發售時間雖比日本略晚,但是製造反倒比日本還早起步,因此何者為先尚未有確切證據定論,不過網路上說法傾向"The Visitors"是世界首張面市的CD專輯,而"52nd Street"是世界首張被製造的CD專輯

"Brother in Arms"為CD史首張破百萬專輯,最終超過3,000萬張的驚人銷售成績

CD樣式為呂大少考察內容,與當時實際樣式可能有所出入

 

袖珍小巧、數位無損、高規格音質的新世代象徵,讓當時的唱片業者對CD相當憂慮,最終"似乎"在Sony的恩威並濟之下還是投向了CD的懷抱

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專輯是迄今史上最高的6,600萬張銷量,於'17年獲得金氏記錄認證

 

雖然CD看起來是如此夢幻美麗,然而當時在轉換推動上卻是前所未有的浩大艱難~'81年CD基本規格的紅皮書才定案不久,Sony與Philips隨即須面對落實商品化階段所需重大課題,如半導體於硬體生產體制即多達200項目的課題。

此外如何針對合資、關係企業等溝通、說服由現有的LP資源,移轉至全新且陌生的先進半導體製程設備的CD,畢竟類比與數位於生產、製造上是完全不同級別的世界。

不過,其中難度最高的應該就屬唱片業界了,由當前巨大的類比"黑圓盤"轉換成小巧的數位"小銀盤",雖然樣式上十足魅力,卻也讓唱片業者對於便攜、不失真、高規格的音樂媒體備感威脅,而Sony當時招開的說明會上甚至傳出唱片業者多次無法達成共識而離席~~至於最後如何達成"共識",呂大少認為家大業大的Sony應該是誘逼雙管齊下的"圓滿結局"吧~

接二連三的狀況不斷,甚至於發售2個月前,確認到CD生產過程上有光碟"彎曲"的狀況,幸好最終阿彌陀佛地出現了"救世主"的應用於車輛保險桿的"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作為CD最終材質解決了最後的難題,而重新調整步入生產線時,竟已是火燒屁股的發售前半個月的9月中了...

 

'82年10月1日,Denon、Lo-D與Sony三個音響品牌同時首發世界初CD硬體,Sony的原型機雖以垂直置碟,不過上市產品則變更為水平放置

不得不說歐洲人的產品設計功力真的一流,Philips CD-P100即便39年後的今日來看,依然是不褪時代的簡約時尚,CD-100據說為'82年11月才上市,

 

'82年10.1,日本作為世界唯一的首發地打開了CD的序幕,當天由三台CD座與60張音樂專輯熱鬧登場。歐洲晚了約日本兩周後面市,而作為全球最大音樂專輯市場的美國卻得拖到近5個月後'83年才登陸,據說全球產地僅有日本與西德之故。

初期的CD軟體定價雖差強人意(專輯均價約¥3,500),無奈讓人高不可攀的硬體售價,購入客群也多侷限於喜好音樂的古典樂迷及音響粉,經過熱銷期後開始逐步冷卻至一年後依然持續停滯中。

直到'84年底隨著Sony推出了首台平價硬體D50 CD隨身聽。身負著加速CD的普及的重責大任,D50以200%的原價率也就是賣一台賠一台的¥49,800割喉銷售,成為引爆市場的震撼彈,促使各廠家加速研發更平價的硬體並連動到音樂專輯的積極攻勢,讓銷量開始飆升,全球CD銷量由'82 40萬張→'83 600萬張→'84 1300萬張→'86 6,000萬張一路飆升。於'87年首度超越唱片,'88 3.9億張→''91年 以9.9億張銷量超越了卡帶(卡帶實力果然不容小覷),確立了CD作為新世代的音樂媒體王座,'00年達到巔峰的24億張年銷量。

 

Sony於'84年發售了世界CD"隨身背" ,身負著開拓CD的普及率以賣一賠一的方式大打平價戰,終於順利地打開了CD的普及率

雖然D-50以夢幻的單機身作為宣傳意象,實際上僅機身是無法使用的,還需額外加購AC供電器或電池盒才得以使用(照片為裝載AC供電器),特別是裝上電池盒時猶如像是小背包般的超過1kg的重量,可能因此Sony也"不敢"將其稱為Discman(CD版本的Walkman名詞)

 

很遺憾的是,即便專輯市場征服了全世界的樂迷,在錄音領域中卻等同失敗的CD~由於可記錄規格是直到CD上市兩年後的'84年才著手進行研發。當時Sony、Philips、Yamaha等廠家雖已發表記錄技術。但最大問題在此各自研發的不相容於CD的"新規格"...

可能是技術瓶頸之故,直到'89年9月才由太陽誘電發表了完全相容性的CD燒錄技術,並命名為”Compact disc - Recordable"(以下稱為CD-R),於'90年成為CD橘皮書PartII規格。

雖然CD-R產線於'90年5月完成,不過當時尚未誕生CD-R硬體,因此最初是以B2B的燒錄業務型態為起點。'91年Marantz與Pioneer各自發售了可能是史上初 商業化的CD錄音座,兩者雖為業務用機型卻有著家用音響般美麗華貴的造型設計,只是高達¥950,000的天價,直接證實了錄音CD果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資料過於稀少,呂大少無法考證家用CD錄音座何時登場(如您有資訊歡迎提供)?目前僅能確定為Pioneer於'95年起曾陸續於歐美市場推出家用CD錄音座,相信此時硬體售價也來到較為"平價化"的門檻了,只是CD-R依然是罕見珍貴的極少數存在,入門的迷你音響市場甚至在CD誕生後17年,CD-R誕生後10年後才推出(Pioneer XM-R7)。

 

CD-R1、RPD-1000雖然定義為業務用機型,卻有著漂亮華貴的配色造型,而兩者都開出"漂亮"的¥95萬日幣天價,證實了CD錄音座果然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存在

Marantz CD-R1可能是史上首台商業化CD錄音座

 

而至於更後期的CD-RW,由Richo、三菱化學Media、Sony、Philips、HP 5家廠商於'96年共同開發的規格,'97年上市,只是到此可說與音樂用途毫無關係,CD-RW主要可說是電腦專用媒體了。

90年代末期隨著嶄新崛起的個人電腦(PC)興盛的發展,帶動了光碟燒錄機與空白片的急速普及化,反倒讓CD-R燒錄轉移至PC上完成。尤以PC燒錄CD時無須處處受限,讓無論價格、速度、使用性上皆毫無競爭力的CD錄音座成為不知為何存在的存在~最終只成為少數音響迷或業務用途(數位錄音尚有更平價方便的DAT或MD可選擇),諷刺的是CD的錄音史可說是建立於PC上的。

 

'99年底由Pioneer發售世界初CD-R組合音響,但這已是CD-R誕生10年 / CD誕生17年後的事了...

'98年CD-R於PC和家用音響上燒錄的概要比較,無論價格、速度、使用性上皆毫無競爭力的家用音響~

 

關於CD的音質誕生至今從未停止爭議,雖然當初打著HiFi高音質的名號面市,但許多樂迷或專業人士認為其聲音冷淡、刺耳、空虛等許多聽感不佳的負面的評價。除了規格制定上的考量外(當年在制定CD規格時由於技術與容量的上限,最終以人耳的高頻聽覺上限為20khz,因此CD就制訂僅記錄到20khz以內的資訊),呂大少認為光碟物理特性在聽感上不受人類耳朵"喜愛",天生註定就是被批評的音響載體,由CDMDDVD-Audio、SACD從未看過音響迷或樂評徹底讚揚其音質表現的評論便可看出。

縱然備受爭議與批評,CD依舊以其輕便、平價、易於保存收藏的特性,橫跨了音樂、影像、資料,成為史上用途最廣泛的標準規格。

 

由於確切官方資訊已不可考,年份資料來自於網路為主,可能有與實際有所出入
由於確切官方資訊已不可考,年份資料來自於網路為主,可能有與實際有所出入

 

 

高處不勝寒的高音質

 

'87年,Aiwa以高檔副牌Excelia領先發售世界首台DAT產品XD-001 DAT錄音座

 

DAT(Digital Audio Tape)於'87年上市的高音質無壓縮磁帶規格。研發階段當時並無確立具體形式而由各廠商各自提案,之後於'85年由兩種規格進入"DAT懇談會"決選階段:

  • 迴轉磁頭"R-DAT(Rotary Head DAT)"
  • 固定式磁頭 "S-DAT(Stationary Head DAT)"

S-DAT整體雖相對單純,但高密度記錄磁頭研發似乎頗為艱難之故,最終採用由Sony提案的來自8mm Video規格(台灣似乎將其稱為V8)技術原理的R-DAT確立為DAT最終商品化技術規格(撿現成的省事?)。

DAT採用鼓狀的旋轉型磁頭讀取高密度磁帶,記錄或讀取聲音資料。通常有60-180分不同時間長度的磁帶,標準取聲音格式為48khz | 16Bit,比CD較高的取樣頻率及磁帶物理特性上對於"人耳"相當地"討喜"之故,因此無論在主觀聆聽或客觀資訊量都有著比CD還略勝一籌的音質評價,此外還有Option1 Mode的32khz。

DAT也是呂大少最喜歡的媒體,只可惜過高的售價,在當年只能以望梅止渴的心情曾經買過了一捲DAT磁帶而已。甚至當時還想到了同樣原理的HiFi規格錄放影機來作為窮人的DAT座,令呂大少訝異的是,從CD轉錄至錄放影機的音質*還真的是相當優異,不仔細聆聽難以分辨與原音的差異。

 

*依Panaosnic官方資料,HiFi音響規格如下: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20~20khz / Dynamic range:90dB  / Wow and flutter:0.005

 

DAT核心零件的旋轉式磁頭

DAT採用與錄放影機相同的工作原理,磁帶載入後,引帶軸(Loading Pin)將磁帶拉至半繞於磁頭上,磁頭即以旋轉方式將資料讀取或寫入磁帶

 

言歸正傳,為何取樣頻率將其訂為48khz? 呂大少認為主要為了避免與主流的CD相同衍生非法拷貝的著作權問題,而以較省事現有的衛星放送的B Mode 48khz相同的基準所制定,只是如此作法就可平息一切紛爭的話想得過於完美...

當年甫發表時即受到唱片業高度關注的DAT,並非期待它的到來,而是擔心其優於CD的不壓縮數位音質,可以完全複製CD造成收益的影響,由於受到日本唱片協會的大力反對干涉,最終以與CD同取樣頻率的44.1khz為"Play Only"的苦肉計才得以讓DAT上市。

只是如此尚無法平息唱片業的疑慮,不只日本唱片業者,"RIAA(美國唱片工業協會)"也遊說反對將DAT設備引入美國。甚至曾揚言對美國本土銷售DAT機器的任何製造商提起法律訴訟。

最終於'90年起發售的機型一律加上"SCMS(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 連續拷貝管理系統)"才讓紛爭告一段落,而44.1khz取樣頻率也由"Play Only"升級為"可錄可放",自此44.1khz則在SCMS的框架下解除無法錄音的封印。

另外從DAT起,所有的數位音響規格一律搭載SCMS,MD、DCC亦是如此,不過SCMS僅限於家用機型,業務用硬體則不受此限制,白話來說就是不受防拷限制可隨心所欲收錄任何音源,但相對就是得花更多錢買的業務硬體有一部分是支付予音樂協會的"補償"

 

素有卡座王者稱號的Nakamichi,對DAT的熱愛似乎也不亞於卡帶。官方號稱以世界最高的數位錄音座為目標而開發的Nakamichi 1000,窮盡一切於機構與音質的作工,不光於音質面的絕對,超高速的操作體驗(1.8秒高速載入、600倍迴帶),以及獨家寂靜、減低磁帶磨損的究極機構,甚至是跨時代的抽換式升級系統,稱其為家用DAT的最高峰也不為過了吧

 

DAT雖作為大眾市場的產品,不過高音質衍生的高昂售價卻限制了市場發展,有趣的是窮盡一切只為音質的產品特性反受到錄音室、電台等專業市場以及敗家不手軟音響控的青睞。

當時聞名全球的光碟大廠,同時也致力於磁帶發展的Pioneer,於'93年推出的D-07錄音座以獨家的High Sampling技術,將轉速提高至雙倍的資訊記錄,磁帶錄音時間雖然減半,不過取樣頻率飆升至96khz | 16bit,一舉將DAT推上巔峰,達到當時家用音響史上最高錄 / 放規格。

再接再厲的Pioneer更於2年後推出¥75,000超平價的D-05,同樣也搭載High Sampling,只花入門價格卻享有最高水準的超高音質,堪稱是家用音響史上最高C / P值錄音座。

 

*Pioneer High Sample技術是以兩倍的轉速記錄資訊量來達到96khz | 16bit的超高音質,也因此在此模式下錄音時間直接對半。即便DVD-Audio以及SACD登場後依然保有家用音響最高播放規格記錄(因兩者都未推出錄音機型)。直到Hi-Resolution規格確立後('13年~'14年間)才正式卸下長達約19年家用最高錄音規格頭銜

 

Pioneer於’93年發售的D-07搭載High Sampling技術,達到家用音響史 初96khz | 16bit超高音質取樣頻率,隔年的D-07A以其為基礎加上獨家Legato Link Conversion S技術讓音質更上一層。94年平價的D-05繼承High Sampling的亮點,並以更入門的價格登場,堪稱是最高C/P值錄音座

圖中為High Sampling硬體全陣容

 

歌而優則演的DAT,在當時光碟與硬碟動輒天價比起,小巧、經濟且高容量可說是商務備份的不二選擇,並隨著時代演化逐步加大容量,不過到了第七代DAT320後即終止了研發,除了其他可選擇的儲存規格日增外,牛步般的速度可能是最大的痛點(第七代DAT320傳輸速度≥12MB/sec)

 

歌而優演則的DAT不僅限音樂用途,HP與Sony於'89年將其轉換使用於電腦資料備份規格,名稱變更為"DDS(Digital Data Storage)",DAT 60分音樂磁帶換算為DDS時則擁有非壓縮1.3GB / 壓縮2.6GB。此後隨著時代進步逐年發展至'03年名稱又更名為DAT,最終於第7代的DAT 320(非壓縮160GB / 壓縮320GB)畫下句點。

高精度的磁頭與複雜的機構,造就了DAT始終被侷限於高處不勝寒的HiFi境界。即便廠商陸續也推出隨身聽版本,實際上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攜便小型化(想想看把一台錄影機放到隨身聽上的難度),而旋轉磁頭所帶來驚人的耗電量,也成為宿命般的絆腳石。各種技術與價格的天際線難關,即便是Walkman王者的Sony在漫長的18年DAT發展史中也僅推出6台*隨身聽。

 

*TCD-D3,  TCD-D7,  TCD-D8,  WMD-DT1,  PCM-M1, TCD-D100

 

90年代初起廠商陸續推出頗具特色的DAT隨身聽,有著先進觸控面板以及遙控功能的RX-P5,主打專業級擴充性的XD-P1,HD-S200則以高機動的小型機身外加非常炫目的推升式電動開艙,WM-DT1是DAT史唯一的Player~

 

'97年7月,身為最後DAT廠商的Sony推出了"レコーディングスタジオの高音質を手の中に(將錄音室的高音質掌握於手中)"TCD-D100,此為家用市場最後的DAT硬體,'05年12月,官方公告因需求銳減(月銷售僅100台程度)加上零件調度困難,D100生產正式告終地同時Sony也結束家用市場業務,DAT可說就此走入歷史,由'87年~’05年底退場為止Sony總計售出66萬台DAT硬體。

DAT雖看似頗長壽地於'05年結束,但呂大少認為由發展來看事實上於90年代中期就已淡出市場,繼DAT後高階錄音需求也隨著無載體(如記憶體、硬碟)錄音型態的發展而轉向,不再如以往總是由日本廠商在硬、軟體上主導壟斷,也讓日本家電廠商在音響市場上失去主導權及影響力。

高精度的磁頭與複雜的機構連動著居高不下的產品價格,作為大眾高音質媒體的初衷,DAT終究還是未能開創雅俗共賞的高音質音樂盛世...

(接續次頁內容)

 

身為家用市場最後硬體的TCD-D100登場,即便與初代機D3比起相對小巧,實際上與真正的攜便還是有一段距離,並於發售8年後(相當長壽的產品線)的'05年底結束生產,DAT可說就此步入歷史。

 

由於確切官方資訊已不可考,年份資料來自於非公信力網路來源,可能有與實際有所出入
由於確切官方資訊已不可考,年份資料來自於非公信力網路來源,可能有與實際有所出入

如您有以下任一機型日文型錄,並願意提供資料製作為PDF分享,請務必聯絡!!

  • Aiwa XD-001
  • Denon DCD-2000
  • Lo-D DAD-1000
  • Marantz CD-R
  • Nakamichi 1000
  • Pioneer RPD-1000
  • Pioneer RPD-1000
  • Sony CDP-101 
  • Sony D-50
TCD-D100
TCD-D100
Pioneer '96.02
Pioneer '96.02

本業面內容以及部分圖片屬於Sony Corporation以及各網站所有,提供網友作無償性資料參考、交流,請勿使用於商業或其他任何營利用途,本頁部分圖片及文字引用自以下網頁:

  • zh.wikipedia.org/wiki/CD
  • ja.wikipedia.org/wiki/CD
  • 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audio_tape
  • ja.wikipedia.org/wiki/コンパクトカセット
  • zh.wikipedia.org/wiki/卡式錄音帶
  • blogs.yahoo.co.jp/dat_repairing
  • flickr.com/photos/splorp/sets/72157623162478626/detail/
  • www.sony.co.jp/SonyInfo/CorporateInfo/History/SonyHistory/2-08.html
  • www.philips.com/a-w/research/technologies/cd/black-giants.html
  • https://bouya.officew.jp/d-50/
  • https://musicbusinessresearch.wordpress.com/2016/11/30/the-fate-of-the-cd-an-international-cd-market-analysis/

 

 

Contact me

 

WANTED543

 

PDF Sample
PDF Sample

建立官方資料圖書館是MD543的願景,歡迎你分享Sharp、Kenwood、Victor等說明書資料、官方型錄~

We appreciate any Sharp, Kenwood, Victor official brochure please share it 

Scan your brochure and send the data to the email below. MD543 create a PDF format catalog for free, and send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