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11月,滿載著Sony與粉絲期待的夢想媒體:"MiniDisc"誕生

 

 

當磁帶走向光碟

 

由70年代末起,在音樂世界裡寫下了輝煌歷史的Sony,與Philips制定的CD規格('82年上市)和Walkman的登場('79年上市)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讓Sony聲勢如日中天,也為世界的生活型態帶來變化。

不過從'88年的巔峰期之後,作為Walkaman主要載體的Cassette Tape(以下稱為卡帶)的銷量卻開始逐年下滑,相對的也影響到整體銷量與收益。當時擔任Sony社長的大賀典雄洞見到此狀況,開始思考下一代帶來變革的新型媒體...

一方面,當年制定卡帶規格,同時也正與Sony共同研發新型媒體的Philips認為"能夠取代卡帶的媒體終究還是卡帶"(畢竟太過成功)。在彼此終無法取得共識之下,雙方終究還是分道揚鑣,而Philips最終選擇與Panasonic聯盟。也為黎明前的音樂界悄悄地預告了兩種新載體的誕生...

 

'79年,Walkman的登場,為世界帶來生活型態的變革,也為Sony帶來品牌與收益的連結效益,相對地發明卡帶的的Philips因採取開放式授權,難以從中獲得收益

 

MO(Magneto-Optical disk))'88年剛面世時為巨大的5.25英吋,直到'91年3.5英吋的MO才登場。

MO採用光磁變調原理記錄資料,是否覺得和MD很類似呢?沒錯,MD與MO看似為系出同門,不過MD實際上是基於80年代末所培植的CD-MO技術

 

決定打造自家規格的Sony,事實上在CD開發完成後,曾於'86年發行WO("Write Once Disk"僅單次記錄的資料光碟),與'88年發行MO("Magneto Optical" 可覆寫的資料光碟),並將WO與MO所培植的光磁氣技術活用於新媒體的開發。在'90年,由技術概念正式轉入至研發階段。

在經過數次的試作之後,最終確立了直徑6.4cm大小的光碟規格,並以當時最新音訊壓縮技術"ATRAC(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 自適應變換音響編碼)"為基礎進行研發,此外,考慮到因震動而造成資料讀取中斷的因素,開發了利用半導體記憶的防震技術克服光碟的天命宿敵。

'91年5月,集結了Sony數位技術大成的"Mini Disc"規格,正式對外發表。

 

上  '91年5月,當時Sony社長大賀典雄正式對外宣佈投入MD系統的開發

下  不只是硬體,當時的Sony Music社長松尾修吾,也正式發表MD軟體(MD音樂專輯)

右 大賀典雄展示著MD的概念雛形(照片的機器似乎是拿台卡帶Walkman來充數)

 

像卡帶般地輕鬆錄音,同時幾近CD的數位音質以及操作性,卻只有餅乾片般的大小。擁有明確的目的及合理性,再加上又是前所未見的新型態媒體,發表之後馬上獲得了眾人熱切的關注。

緊接著,Sony以打鐵趁熱之姿在日本及美國接二連三地舉行了發表會,並積極取得硬、軟體廠商的結盟,並把發售日訂在隔年的'92年底。為何要這麼急切?當時與Sony開發新世代媒體破局的Philips,最後選擇與Panasonic共同聯盟開發"DCC",並訂於'92年9月發售,為了不錯失商機,MD選擇與DCC僅差2個月後的'92年11月上市。

擅長行銷的Sony,在MD發售前兩個月即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電器行舉行發表會,並在會場擺設由Sony Music所製作的88張音樂專輯讓消費者體驗、試聽,將MD話題炒到最高點,緊接2個月後隨身體MZ-1、MZ-2與手提音響ZS-M1的發行,除了展現自家的獨創性與技術力之外,也宣告了一個新世代音樂型態的到來...。

與MD角逐市場的DCC上市後不久隨即屈居於下風,據說於'00年所有DCC硬體廠商退出後,DCC也徹底從市場上消失。

 

 

既生瑜,何生亮 淺談DCC

 

DCC的概念視覺,以卡帶投射至CD反射出DCC,象徵著步入數位卡帶的願景

 

DCC (Digital Compact Cassette),簡單來說可以想像為數位版本的卡式錄音帶,為Philips

與當時為旗下子公司的Marantz和Panasonic共同研發的新世代媒體(Philips主導規格制訂,Panasonic主專硬體及技術的製造研發)。'92年9月上市,由Philips Nat(Philips Natuurkundig Laboratorium)實驗室研發的"PASC(Precision Adaptive Subband Coding 精密自適應次頻帶編碼)"音響壓縮技術,將聲音記錄為MPEG-1/2 Audio Layer-1音訊格式,壓縮比為1/4(MD為1/5)。

雖然略高於MD的壓縮比,不過總和來看,DCC音質的評價卻是高於MD,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 編碼處理以48khz / 24bit的量子化基礎演算(MD規格書上未設限位元深度,因此也支援24bit)
  • 高自由度的編碼特性,能採用最適宜的變數錄製
  • 編碼處理上PASC於非破壞性~破壞性之間做資料壓縮處理,而MD只進行破壞性壓資料壓縮處裡
  • 物理特性上,磁帶(DCC)聽感上較為光碟(MD)"討喜"

為了達成與卡帶的相容,DCC也有以下與卡帶的共同點:

  • 同樣使用固定式磁頭錄 / 放
  • 兩者磁帶寬度,走帶速度都相同
  • 同樣有A / B面分別。DCC磁帶由單面8聲軌及1資訊軌所構成(卡帶為單面2聲軌)
  • 兩者載體同樣大小,因此卡帶也能在DCC硬體上播放,不過就無法錄音,而DCC無法於任何卡帶設備使用

以上為各載體的音響規格,雖然DCC壓縮率大於MD,不過由於採音質先決之故,資料量比MD大上不少

 

 

MD與DCC等比比較,DCC卡帶與卡帶尺寸幾乎相同,因此可向下兼容卡帶

 

為何卡帶無法在DCC上錄音?由於DCC構造上於錄音時能直接寫入資料,但卡帶得藉由"抹除"磁頭,先將舊資料"抹除"後才得以寫入。可能在結構及成本的全盤考量下讓DCC放棄支援卡帶錄音功能。

另一說法為Philips為早日讓消費者擁抱DCC而做出的商業考量,畢竟'62年登場的卡帶以開放不收權利金的商業策略征服了全世界,但即便如此成功普及,Philips卻未能從卡帶上獲得相對的收益

另外,由於DCC著重於卡帶的共通性,基本上是沿用卡帶規格*的TypeII使用於DCC磁帶上,為何不採用規格更加優異的Type IV呢?除了商業成本考量外,據說當時歐洲Type IV的供應商稀少,加上TypeII於生產時的熱轉寫技術非常適於生產製造之故。

 

*卡帶材質主要有三種規格之分:最普及也便宜的 Type I, 有著高音質的表現TypeII,價格則較高,以及音質表現與價格都是特級的Type IV。卡帶的歷史可說是奠基於Type I之上。

 

DCC在記錄時可直接寫入資料,而卡帶得先由抹除磁頭擦除舊資料,就總體成本及結構考量下,可能是DCC不支援卡帶錄音之故

相信有99%以上的網友沒實際看過DCC吧(呂大少也是(ㄒoㄒ)

 

有著優於MD音質表現,加上無須轉換陣痛的卡帶相容性,為何DCC最終黯然退場?呂大少參考各式資料後彙整出幾點主因:

  • 需求的誤解 當時卡帶是大眾音響市場(General Audio)主流錄 / 放載體,作為新世代的音樂載體期望,比起音質面的出色,解決"卡帶"於使用性及速度的痛點才是多數消費者迫切的需求,畢竟比起卡帶,MD在規格上還是樂勝
  • 物理構造的宿命  磁帶的線性型態上有著需要"迴帶選取"的遠劣於光碟的宿命,然而DCC似乎並未對此特別優化,另外編輯及操作性上不僅遜色於MD,甚至與'87年登場,同樣為磁帶載體的DAT遜色。
  • 相容性的矛盾  雖強調與卡帶的相容性,但卡帶在DCC硬體上無法錄音,而由於DCC磁頭更精密之故,常在DCC硬體上使用卡帶時(在此可能是指使用Type I卡帶的場合),剝落的磁粉容易造成DCC磁頭的故障
  • 價格的障礙  雖然"理論上"DCC硬體生產成本似乎比MD便宜,但DCC陣營一開始似乎意在型塑"高音質"的形象,首登場陣容只有價格超越¥10萬的錄音座(Philips DCC900、Panasonic RS-DC10),可錄隨身聽直到'94年才登場,加上由於市場規模不足也就難以平價普及

 

Pioneer從'91年起,先後推出更具競爭力的DAT和卡座,加上與DCC價格上無太大差異,牽制了DCC的佈局

 

 

94年Pioneer再接再勵地推出更為平價的D-05,而且更過份地搭載High Sampling讓音質一舉攻頂,僅¥75,000的入門價格,卻擁有家用音響史上最高錄音水準

 

 

出師未捷身先卒

 

除了上述原因外,當時身為光碟科技大廠,同時亦致力於磁帶發展的Pioneer,於DCC上市前的’91年發售了D-50 DAT錄音座(不了解DAT是甚麼請按此),極具競爭力的¥85,000已影響了DCC的聲望。甚至接力地於'94年推出史上C / P值最高的DAT錄音座D-05。承襲了自家高階錄音座D-07獨家的High Sampling技術,讓原本就已是高音質的DAT更是一舉飆升至96kHz|16bit取樣的超高音質,不只打趴了DCC,也K.O.掉所有家用音響*1,但價格卻是"俗到靠北"的¥75,000。

而DCC也不示弱地於第三代硬體的Philips DCC951、DCC730錄音座等(可能於’95~'96發售),額外提供了被封印的44.1khz|18bit高音質規格選項,(DCC規格"據說"最高支援至48kHz|21bit),官方圖表示意在此規格下Dynamic為100dB起跳,讓DCC音質表現更上一層~

只是一山還有一山高的Pioneer,在'96~'97年間推出絕地大反攻的T-WD5R與T-D7卡帶錄音座,同樣是獨家的"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技術,將類比信號全程以數位處理,即便使用最普及經濟的Type I卡帶與Dolby抑噪併用時,卻能達到驚人的數位音響指標S / N 90dB規格,僅開啟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也有多數卡帶錄音座望塵莫及的S / N 82dB高音質,將卡帶規格推向了極致。*2

 

DCC史上一號機: Philips DCC900與Panasonic RS-DC10錄音座同時發售,打開了DCC的歷史

第三代的DCC 951等機型起搭載了高音質的18bit錄音,讓Dynamic達到100dB起跳的出色表現

 

 

可錄音的隨身型DCC 170*3拖到'94年才登場,卻已錯失先機

Panasonic似乎早已預見DCC的困境,沒多久便推出第一台錄音MD SL-MR10

 

 

對DCC來說,往上的DAT有著遙不可及的超高音質,往下的卡帶音質卻又直逼而來,而兩者不僅性能優越,價格也極力做到平價大眾化,Pioneer的程咬金策略,延長自家產品銷售期並牽制了DCC的發展。

"四面楚歌",可說是當時DCC的寫照,加上自家人"衝康"(請念台語),身為DCC開發廠商之一的Panaosnic似乎已預見前途無"亮"而早早偷跑,在'95年9月推出第一台MD隨身聽SL-MR10的情況下,連大將都棄守了,其他加盟廠商自然而然也開始撤退,孤掌難鳴的DCC終究英年早逝,只在音響史上留下短暫的一頁...。

由於DCC資料相當稀少難尋,以上內容為針對日本市場的發展觀點來評論,多少還是欠缺了些客觀視野,不過就以當時身為亞洲電子最大國及DCC主推角色的日本來說,也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代表性了~

想了解更多DCC詳細,可參考DCC Museum

 

 

DCC與MD的主要規格。在這場新世代媒體的戰爭中,據傳Philips為此燒掉1億多英鎊

photo by Wiki  Jean-Pierre Roche

 

如您有以下任一機型官方型錄,並願意提供製作為PDF檔案與大家分享,請務必和呂大少聯絡!!

  • Panasonic RS-DC10
  • Panasonic SL-MR10
  • Pioneer D-50
  • Philips DCC 900
  • Philips DCC 951
  • Philips DCC 170

 

 

 *DAT標準音質為16Bit無壓縮數位立體聲,取樣頻率為48kHz,有著比CD還要高一等的音質。Pioneer High Sample技術是以兩倍的轉速記錄資訊量達到96kHz|16bit的超高音質,也因此在此模式下錄音時間直接對半,另外High Sample由於未有對應的音源,僅限使用類比輸入錄音。後續的DVD-Audio以及SACD雖然已超越High Sample,但兩者皆未有錄音機型出現,而96kHz|16bit至Hi-Resolution規格確立之前,於家用音響中一直是最高錄/放規格

 

*2 80年代曾出現過Dbx抑噪系統,開啟時搭配Type IV磁帶時可達到Dynamic 100db / SN 100db的驚人規格表現,但為何未能取代Dolby抑噪系統成為主流?據說Dbx實際使用時聽感上非常不自然,加上Dbx錄音後的卡帶僅限於Dbx硬體上播放(如非支援硬體上使用時,聽感上變得非常刺耳),而Dolby無論是硬體否支援並不會有"明顯"不適聆聽的狀況,也讓Dbx逐步淡出市場

 

 

 

Pioneer '97.10
Pioneer '97.10
Comments: 1
  • #1

    md543 (Saturday, 15 March 2014 12:43)

    有用過DCC或DAT網友嗎?上來發表下感想吧!!
    版上有那位先進親耳聽過 16bit / 96khz的效果嗎,開講下讓大家流個口水吧

PDF目錄所有內容以及部分圖片屬於Sony Corporation以及各網站所有,提供網友作無償性資料參考、交流,請勿使用於商業或其他任何營利用途。如有侵權情形,敬請來信告知。

本頁部分圖片引用自以下網頁

  • 感謝網友彭守德提供全新DCC磁帶及DCC相關規格資訊
  • 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CC-120215-0014EC.jpg photo by Jean-Pierre Roche
  • flickr.com/photos/42434267@N02/8565751724/
  • flickr.com/photos/42434267@N02/7765615900/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デジタルコンパクトカセット

 

 

Contact me

 

WANTED543

Share Your Catalog

カタログ大募集

PDF Sample
PDF Sample

建立官方資料圖書館是MD543的願景,歡迎你分享Sharp、Kenwood、Victor等說明書資料、官方型錄

 

We appreciate any Sharp, Kenwood, Victor official brochure please share it ~

Scan your brochure and send the data to the email below. MD543 create a PDF format catalog for free, and send for you ~

 

シャープ、ケンウッド、ビクターカタログお持ちの方へ~MDカタログ資料ご提供ご協力をお願いします。

お手元にあるカタログをスキャンし、下記のメールにデータをお送り頂き、無料でデジタルPDFカタログを作成して差し上げ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