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2.01
初代MD隨身聽MZ-1,以君臨天下氣勢極具份量地"重磅"登場,小巧的餅乾光碟卻不成比例地封印在高壘深壁的便當盒,讓世人體認到夢想似乎尚須時間等待醞釀~
饒是Sony聽到了萬眾的心聲??抑或是運籌帷幄的行銷策略~ 開疆闢土的傳奇接下來要如何延續? 隔年接力續作的MZ-R2,加農砲等級的黑科技研發力道讓R2以驚艷四座的大小席捲了所有人的目光創造了話題~也向對手們霸氣地宣告MD時代的來臨!!
Wow~~(*≧∀≦)ノ想必是大家對R2首見面問候語吧~眼見初代的龐然大物昇華為小家碧玉的掌中尺寸,強烈的視覺手感衝擊更讓人傾心於數位特有的科技優勢~
精簡配置、集約電路、機構等由裡至外重新練功的結果,電路板體積大減60%重量減少55%,加上新規電池的導入最終讓R2體積與重量僅初作MZ-1一半一下。黑科技的化身不止擄獲了千萬粉絲的芳心,也正式向世界昭告MD的野望~
不光於大小輕重,對R2來說比起正統本格的造型美學,耳目一新似乎才是Sony所要呈現的重點~相較於"端莊隆重"的初代機,R2以圓角和曲線、分割建構規劃出裡外一新的樣貌。
機身上部以亮光塗層營造類烤漆般的精品質感,下半部則是營造溫厚的彷絨布手感(應是採橡膠漆塗裝),也防止手滑摔機的悲劇。
只是欠缺整體平衡的思慮,曲線與圓角大量的運用帶來的親和感反面讓整體像是玩具般廉價,而類烤漆卻又訴求精品質感呈現對立的兩面,既要平易近人又想形塑高雅貴氣的莫名又矛盾的訴求結果,讓R2成為一台高不成低不就的"高價玩具"。
而同時發行的Player MZ-E2質感上也採相同的亮光塗層,方正俐落的造型顯然更能詮釋"精品"~
縱長的液晶螢幕讓Sony為其重新規劃,最大9文字英數顯示能力,增加了簡易電量顯示及即時的Disc Indication優化使用體驗,錄音時相當重要的電平顯示卻簡陋到擠身於角落的一行,甚至連基本的電平級距標示都直接省略...
相對於尺寸的超級式進步,有失必有得是商業世界必然的鐵律,虛花(台語)奢侈的電動機構已不復見但畢竟在隨身聽上找不到必要性的理由,插電時華麗的背光照明也默默消失,不過扼腕的是光纖(數位)輸出*也被謝恩賜死...
*作為最大競品的對手Sharp直到'96年的錄音機型陾配備光纖輸出,不過Sony直到'99年依然搭載Shap欠缺的獨立LINE Out輸出(Sharp為菲獨立輸出),兩家似乎頗有默契地保持著競合的策略
更加豐富的多元液晶螢幕,新增的Disc Indication堪稱是靈魂亮點,不過錄 / 放音時電平顯示精簡到僅剩下參考程度
Sony MD首次登場的線控,擺脫了像初代MD將一台"便當盒"拿出來按個2、3下的窘境了
MD最大優勢的高度編輯性也生猛地一刀砍:消除整張光碟內容All Erase、可任意調換曲目順序Swap,甚至行銷賣點面的文字輸入竟然也被取消!!雖說MD的操作性來看文字輸入談不上實用,但對科技控的玩家們來說,還是高不可攀爬的時代裡,比起作為科技的隨身聽,R2更像是夢想依歸的象徵。而以上的閹割點還是Sony當時力推的宣傳賣點,不過以上的犧牲在亮眼的大小體積 + 還有Sony鋪天蓋地的行銷力下,對於購買R2的粉絲們來說在取捨之間"似乎"也就顯得見仁見智了。
也因此R2僅能執行以下編輯功能:
Erase
一鍵消除單首樂曲
Divede
樂曲可任意分割為數個段落,能以"秒"單位分割
Combine
順序相鄰的兩首樂曲合併為一曲
附屬的收納套更為輕便小巧,但不確定是否仍為高檔的Made in Japan
導入剛面世的新科技鋰電池,小巧的占比並提升續航,只是滿充電時間竟也飆升400%來到5小時之久...
隨著大幅瘦身化的機身,Sony為其配備了線控操作,對應了Play、Stop、FF / REW外,也有獨特的"Track Mark(曲目標記)"簡單來說就是為錄音內容分段落。線控為分離式型態便於讓用戶任意替換耳機,不過耳機接頭為Sony隨身聽系列的Micro Plug規格綁定。
相對於初代大又厚重鎳鎘電池,R2採用新型充電池LIP-12,導入才剛於'91年商業化成功面世的Lithium-ion(鋰離子)型態電池,鋰電池有著能量密度高、幾無記憶效應且較長壽的特點,新產品價格上也佛心地開出前作約7折價,而續電量更是有感約200%升級,唯一缺點是滿充電飆升至400%的5小時之久。
簡潔的側面端子群,由R2開始,不再具備光纖輸出(Optical Out)
卡帶Walkman上常見的 Hold Shutter,以簡便直覺的邏輯防止按鈕誤操控,也順理成章地沿用於MD上
以直覺的撥片開 / 闔防止按鍵誤操控,並成為Sony Walkman特色亮點的的"Hold Shutte"也從善如流地現身於R2,以非常用的編輯鍵(Track Mark、End Search、Erase)為設定,使用時簡單好操作,不用時蓋上撥片讓整體視覺簡潔。還是有另外配備Hold鍵來鎖定機身下方的Play、Stop、Volume等防止誤操控。
體積重量上有著讓人驚艷的表現R2,相對地也特意被封印重點功能
在Sony行銷策略上,似乎"特意"以龐大原型機作為初代商品來對比拱頂出R2的逆天高科技帶給消費者驚為天人的印象,
比起作為科技的隨身聽,R2更像是夢想依歸的象徵。而以上的閹割點還是Sony當時力推的宣傳賣點,不過以上的犧牲在亮眼的大小體積 + 還有Sony鋪天蓋地的行銷力之下),對於購買R2的粉絲們"似乎"絕非必要的功能,魚與熊掌的取捨之間也就顯得見仁見智了。
為了極大化展現體積的亮點,在基礎工程上做了取捨,而整體產品策略上也"似乎特意"保留了"必要的"缺點,親眼可見的大小親手拿捏得輕重的實質感受遠遠大於隱性的軟/硬體功能,不意外地在當年應該也是為Sony贏得了熱烈支持吧。●
OO
XX
多數被封印的編輯功能
過長的充電時間
Size(w h d)
Official Price
¥75,000
Mode | LIP-12 | AA x3 | Both |
▶ | 2.5 | 2.5 | 6.5 |
● | 2 | 2 | 4.5 |
Charge Time | 3 (80%) / 5 (100%) | - |
Numbers = Hours
本網站部分圖文版權隸屬於Sony Corporation,以及各網站所有。MD543整合提供網友作無償性資料參考、交流,請勿使用於商業或其他任何營利用途。如有侵權情形,敬請來信告知
Write a comment
md543 (Sunday, 21 September 2014)
有使用過R2的網友來講評下音質表現如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