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07.10
自'92年誕生以來,MD隨著時間的更迭於尺寸、電力上不斷地突飛猛進,對於本質上的容量規格(以音響領域來看或說"時間")主導MD的Sony有意無意地維持著原地踏步的微妙平衡 ( ̄ ; ̄)。而MD誕生至今兩大變革: '00年基於演算優化的MDLP及'01年網路連結的Net MD。面對強敵iPod:直接效率的操作性、大容量及與電腦"智慧"的連結體驗,即使昂貴於多數的數位隨身聽,仍未減損其魅力的形色與連動的銷售。
僅僅3年間全球總出貨量就大爆發地飆升至1160%~不知羨煞多少日本廠商(況乎巔峰期'08年5,482萬台),身為Walkman代名詞的Sony壓力之沉重深刻就不用多說了。
在演算優化、網路連結皆已完備的MD帝國,最終迎來了MD演化史的最後一哩路,也是MD史上由裡至外真正的進化革新 Hi-MD~( ̄▽ ̄)ノ
'04年7月,Sony於同一月份發售了4款Hi-MD陣容硬體,正式昭告了Hi-MD的臨凡濟世~
7.10
7.21
自'02登場的iPod系列,有別於Sony也是多數日本廠商重硬輕軟的產品特性,成功獲得關注並反映出指數性的銷售成長
何為Hi-MD?如字面意思所示相較於以往的MD(以下"MD"代稱)在各方面更為高出一截的表現,總而言之容量更大、速度更快、音質更好,這就是全面進化的Hi-MD本質:
而Hi-MD主要訴求於以下項目的變革:
7.10,Sony發表了Hi-MD陣容,只是重點似乎放在隨身產品上
相較於80分170MB的MD,Hi-MD以新技術"DWDD(Domain Wall Displacement Detection,磁壁移動檢出方式)",採用與MD同樣光學波長780nm及0.45 Numerical Aperture數值下提高密度,提升性能並讓結構成本幾無變動,簡單來說以舊手段達成新目的~♪
Hi-MD的音質核心在於新追加了兩種規格:Liner PCM與ATRAC3plus。
呂大少認為最大亮點的Liner PCM(或被泛稱為PCM),也是MD首次登場的非壓縮音質(無損果然是王道),可收錄來自數位、類比、MIC所有介面音源。其實PCM有多種不同格式也運用在如DAT(DAT詳細)等不同載體上,由於44.1kHz | 16bit最為被廣泛認知運用也讓CD等同為無損代名詞的指標規格。
餅乾片大小的光碟,卻能隨心所欲地儲存"CD等級"的高音質,對於音響控來說長久以來可錄式CD於家用音響宿願的美夢成真~ヽ( ° ▽°)ノ。
只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句俗諺相當符合對Sony產品的描述~雖然官方宣傳可將MD內的音樂保存於CD,但注意的在此指的是將"ATRAC音樂格式燒錄於CD上"的意思~意思就是Hi-MD錄製的PCM還是被封印於Hi-MD硬體內...>_<|||)
年輕點的粉絲可能不了解PCM的過往,44.1kHz | 16bit規格的PCM由於被CD採用,是最為被廣泛認知的音響標準,'87年登場的可錄式載體DAT雖同樣採用PCM,由於取樣頻率高於CD,也被喻為超越CD的高音質
以往MDLP靈魂的ATRAC3將音樂分為4段頻率分析優化,而ATRAC3plus則以更細緻的16段頻率運算,可預期在音質上於高壓縮的Hi-LP時有著更加纖細柔順的演出。有48、64、256kbps三種位元率對應長時間~高音質不同需求。高音質的Hi-SP(256kbps)可收納長效的近8小時音樂,Hi-LP(48kbps)最大約45小時。
而Hi-MD可往下相容於"MD",MD也可藉由Hi-MD格式化後升級為x2約300MB,當然格式化後就僅限於Hi-MD硬體使用。碟片正面的遮蔽片與背面打上大大的Hi-MD Logo以示區別。
只是Sony似乎讓用戶都教育成規格控的打算~參照下圖,Hi-MD與MD在位元率與名稱各自有雷同及不同處(Hi-SP、SP名稱看似相同實際相異名稱,位元率有66、64、132、105kbps相似卻分屬於不同規格,還有PC專屬的位元率),格式既未能統合,說明也未能整頓的數字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又懵懂混亂( ̄  ̄〃 )
比起MDLP版本的ATRAC3,ATRAC3plus以更精確細緻的16段頻率分析優化,可預期特別是高壓縮的Hi-LP時有著更優秀的演出
Hi-MD誕生地同時也帶來了更加繁雜的規格,Hi-MD、MD於名稱與位元率上各自有其雷同及不同之處,而隨身聽錄音與PC時又有各自不同的位元率。格式既未能統合,說明也未能整頓的數字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又懵懂混亂
自Net MD登場起Sony就努力打造與PC的連動性,藉由專屬軟體SonicStage高速傳輸能力K.O.掉"傳統"MD1:1的經典速度,而Hi-MD更進一步拉升至100x(Hi-LP),拉近與同期競品如隨身碟、記憶卡隨身聽的傳輸效率,主機底部設置了特規USB接口與PC連結。
此外,Hi-MD也支援作為外接存儲用途並以FAT格式確保最大的相容性,換言之Hi-MD也如同MP3隨身聽般既可聽音樂也可當作存儲裝置,花費約¥100~150約300MB,¥700約1GB容量,在當時GB容量的硬碟、記憶卡還是高價的時代中,整體性C/P值來看似乎是最佳選擇~
只是相對地,Sony依然還是留了傑出的一手~光碟上除了泛用資料讀寫的General Purpose Area,還有著作權專用的Proprietary Area,在判別為影音檔案時則被加入著作權暗號,此時檔案就得依循上傳 / 下載的3次或禁止使用等限制。換言之將Hi-MD作為存儲時只能"純粹"地僅限於資料的存儲。
另外一大痛點是介面為頗為龜速的USB1.1(規格最高速為12Mbps = 1.5MB / sec 一_一),雖作為隨身聽用途USB1.1是綽綽有餘,但以存儲裝置的賣點來看就顯得力有未逮~
Hi-MD時最大可達100x傳輸速度,做為音樂用途尚屬堪用,但在另一賣點的外接儲存時僅USB1.1(max 12Mbps = 1.5MB / sec)的速度就顯得尷尬窘迫
Sony招牌的5軸功能鍵,在此以"形隨機能"的創意發想成就了視覺及造型上的亮點
純Net MD的MZ-NH3D,使用邏輯上與MP3隨身聽類似,僅能使用USB與PC連結傳輸音樂。
整體形色上與旗艦MZ-NH1有著同工異曲的造型大小,大面積的髮絲留白機身中壓上的Sony Logo形塑整體的極簡氣勢,機面右下的銘牌,炫目閃亮的金屬變色龍反射映襯著Hi-MD,營造新世代的科技亮點趨勢。也看似為了NH1區隔而有著亮麗色調的Blue。
按鍵群特別地規畫於機側,造型的突出部是Sony招牌的5軸功能鍵,"形隨機能"的創意發想成就了視覺及造型的亮點 ≧∇≦)b。
對比高質感NH1的鎂合金則而降階為鋁合金機身,但諷刺的卻是避免了NH1使用一段時間機身缺陷的暗沉氧化斑的慘狀*
*鎂合金機身髮絲紋常應用於Sony各式高階Walkman,由於Sony技術不到位之故,經常發生一段時間後鎂合金氧化而視覺上暗沉、局部髒污狀況,多年來未見Sony有任何改善的對策
同工異曲的EH3D與NH1造型規格幾乎相當,機身採用降階的鋁合金機身,諷刺的卻是避免了NH1最大敗筆的日後機身暗沉氧化慘狀
Hi-MD隨身聽嵌上一晶瑩剔透的變色龍銘牌,象徵了Hi-MD的不凡地位,視覺上也相當地吸睛醒目
大螢幕 + 雙飛梭 + 全漢字的超夢幻規格造就了史上最強的線控性能,也同時也開出了¥8,000的新天際線價格
Hi-MD團隊也用心賣命於周邊的改朝一新的創造~經典的Stick Controller,隨著Hi-MD登場也脫胎換骨地化為Jog Dial Remote Controller RM-MC40ELK。扁平寬版造型有著無敵華麗的的MD初 三行漢字背光顯示。英數顯示能力多達空前絕後的36文字。曲目、專輯、歌手、電量、狀態等資訊一目了然的顯示力更是舒適暢快100%~( ̄▽ ̄)ノ
新玩意不僅好看,當然也要好用才實在,右側的飛梭滾輪主掌搜尋、設定等操作,藏身於線控下方低調的飛梭撥盤則主職撥放、停止、快進/退。
背面的鱷魚夾同樣貼心地可依喜好轉向,視覺以大膽地的黑色對比同時兼具耐髒汙的一舉雙效高明巧思。
大螢幕 + 雙飛梭 + 全漢字的超夢幻規格造就RM-MC40ELK成為MD史上最強無敵線控。但可惜過大佔比的螢幕邊框以及仍未能纖薄化的紮實厚度,還是折殺了新意滿滿的科技感線控,好在得力於Sony擅長的質感營造並以鏡面反射削減了視覺的粗厚感。
而隨著線控的煥然一新,價格上也同樣地"煥然一新"地開出了¥8,000(未稅)的新天際線~~(..;)
Next >>